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整部电影的感觉正如一家电影院的负责人所言:“看前觉得没什么意思,结果却是一个意外和一个惊喜,一开始还只是想要一个座位,但看过之后却是觉得座无虚席!”影片以真实事件改编,内蒙的“3000名孤儿”具有其原本的客观面膜,而这部影片所要做的,就是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美感传递给更多的观众。
巴赞的“写实”既非记录式的也非客观的。影片对真实写实方面有待提高,在普通人物、普通事物、普通地点中发掘出诗意的内涵;透过对日常生活的诗意表达,电影并不只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象征意义上的抽象化,更不只是一种纯粹的对现实生活的记录。
正如影片中对那个年代的表达一样,也是一篇献给那个时代的诗歌,一篇献给那个时代的人一个家庭一个冲突一个爱情。虽然这场灾祸是如此的沉重,但是尔冬升却在这场灾祸中找到了一种浓浓的戏剧色彩。
在60年代中国一批六七岁左右的孩子,在经历了漫长的饥饿和被抛弃后,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园,来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内蒙古,他们的迷惘和渴望永远无法飞越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。
历史不能记载人心与感情,但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很幸运地将它们展现了出来,让观众们真正地体会到了“民族互爱互助”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”的含义,而不是那种只会喊着口号的说教。
这不是一部悬念很大的影片,它在细节上创造出了一批典型的人物,让观众置身于儿童和牧羊人的身份中,感受到了从对立到妥协的变化。这部电影有两个特点,一个是人物一个是场景。这个角色由马苏扮演蒙古族的母亲也就是“草原额吉”杜桂玛,被誉为“国家慈善家”。
从十九岁开始都贵玛就帮助了上海28位孤儿,拯救了40余位幼小的妈妈。马苏扮演的萨仁娜最让人难忘的不是她那一句蒙语的话,也不是她那一身华丽的服装,而是她对这位大草原母亲那无穷的宽容。这份宽容与大草原同样广阔不管杜思珩如何顽固总是要出走,但她总是以温和的态度将其一一解决,让这个孤儿有了回家的感觉。
特别是到了最后当成长起来的杜思珩策马而去时,尽管对自己的养女有着深深的感情,萨仁娜还是坚决地对自己的孩子说,要是杜思珩真要离开就放了他,真爱不会被束缚和约束它会被谅解和释放。
电影里另一个让人很感动的地方就是,在牧户们领养儿童的时候,并没有让他们自己去领养,而是让他们互选。每一个想要收养他们的牧羊人都会遵守他们的愿望,也会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精神上的尊严。
类似的情节在这部电影里也有很多,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浮现出来直戳人心。历史就像一幅一幅画,而《海的尽头是草原》正是在这幅画里,找到了那一幅幅绚烂而又动人的画面,将其连结为一幅温暖的画卷。